有关杂文扯几句
2009-12-30 20:08:00| 分类:
正经观点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翻了翻十二月上期杂文月刊,第一篇就是邵燕祥的《懂政治与不懂政治》,虽说邵老先生是杂文名家,可此文却是确确实实的应景文章。这让我想起了卓别林的一则笑话:一个年轻人拿着自己写的剧本来找卓别林,卓别林看了之后说:“你得向我一样出名之后才能写这些东西,现在,你得写得好才行。”卓别林是个诚实恳的人,他说出了一个现实,用一个名词来形容,就是“马太效应”,有了名气,随便写写就能发表,也就免不了写得随便。这类文章很容易写,扒出个近期社会上发生的不太公平的事,叙述一下,最后加几句评论,欧了,发表了,而且还是头版。但让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去写,不要说头版,能不能变成铅字都不一定。我并不想去质疑邵老先生的水平,但此文却实在是没有把水平拿出来。
本文并非是专向邵老先生拍砖的,只是有感而发说几句而已,下面说点其它的。
N久以来,杂文月刊和选刊,有分量的文章都越来越少。而以酸话文章、时评等流于表面的讽刺居多。对于酸话文章,我是比较讨厌的。我指的酸话文章,是指那些没什么新意、深度,而只用些酸不拉及的话堆成的讽刺文章。比如有一篇贪官评比,把一些贪官的事迹收集整理一下,分别赋予一个头衔,最多情人奖、最努力贪污奖等。此类文章发在幽默与讽刺之类的杂志上比较合适,如果杂文类杂志上此类文章占了主流,那将是杂文的堕落与悲哀。
对于水平不见佳,分析不够深的杂文占据杂志,我第一反应是编辑的水平问题,但再想一下,并非如此,这种局面恰恰说明了编辑了聪明与无奈。文化钳制的渐渐收紧,使得有分量的文章见诸报端的机会大大减少,而不是没人能写出来。主管部门对“看上去很和谐”局面的追求,使杂文类杂志如同带着镣铐跳舞。主管部门有接纳表面讽谏文章的“雅量”,却也对提本质性问题的文章深深恐惧。
抛开月刊、选刊这些杂文发表的窗口不谈,只谈现今杂文界的真实水准,其实现今的杂文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很多问题谈得很深很透,当然这类文章通常也难以见诸报端,好在我们还有网络,真正如匕首投枪的文章我们还能在那里看得到。而且不仅是杂文界的水准高,现在我们的国人整体思想水准也有了一个飞跃,在各大网站的新闻跟贴下,高水准的评论屡屡可见,说明杂文或曰杂文思想已经并非为杂文作者群体所独有。
但是,眼下的难题是,杂文再想有新突破,很难。为什么?因为话已经说得很透了,就目前来讲,再怎么写也脱不了民主、公平和正义的藩篱。无论文采如何斐然,思想如何深刻,只要是杂文,最后就是要突出这几个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已经谈的够多,够透。事实上,接下来,已经是如何做的问题,而不是如何写。当然,混些稿费以糊口是另一个问题。杂文的使命,就是辅助社会向更文明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向前进。如果说了很多,社会还是没有一丝好转,那么,怎么办?
从实干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最优秀的杂文作者也比不上那些给流浪人员提供免费早餐的好心人、给受到不公正判决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们、为帮人喊冤而至自己身陷囹圄的义士们。
最后,我想对广大杂文作家、作者、业余爱好者说的是,在继续写杂文的同时——混稿费的也罢、真心的呐喊也罢——去做点实事,以帮助我们的社会在迈向真正的文明与公正的道路上,提一点速。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评论